2023-05-05 09:17:22
本报记者童彤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近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有关情况时,就“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推动加工贸易的稳定和发展”问题阐述了四点具体措施:
第一,推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做好加工贸易承接地培育,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对接机制。第二,促进保税维修等新的加工贸易业态发展。第三,为了支持加工贸易,要继续发挥好加工贸易大省的主力军作用。第四,针对加工贸易目前遇到的实际困难,商务部将适时研究出台具体政策。
其中,针对产业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商务部负责人表示,“要继续在已有的基础上支持加工贸易向中西部、东北地区转移,推动加工贸易转移和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在我国推动市场开放进程中,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就业和外贸订单贸易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加工贸易本身具备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劳动密集型,一方面能够实现较为集中的规模性生产,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化解就业压力的优势。”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有着人力资源优势和产业政策优势,为吸引加工贸易订单提供了天然条件。当前,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多个省份中,仍然分布着不少加工贸易型产业类型,比如服装、玩具、电子产品组装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力资源成本开始上升,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充足和廉价的优势正在弱化,相应的中西部等内陆地区在劳动力供给和价格上的比较优势越发明显,这也为加工贸易类产业的梯度转移提供了前提条件。
一直以来,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积极推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可以化解跨国企业将产业链外迁,同时达到利好外贸增收和解决就业的双利好。
“但在推动梯度转移的同时也要将转型升级一并纳入考量范畴。”张文忠提醒,从未来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低端的产品组装以及可能带来污染副产物的来料加工类加工贸易已经越来越不受产业承接地的欢迎。
显然,此次商务部重申“支持加工贸易向中西部、东北地区转移,推动加工贸易转移和转型升级”,明确了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和转型升级并进的政策基调。
“这也表明了国家层面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梯度转移的决心。”张文忠认为,随着加工贸易实现梯度转移,在带动当地就业增长的同时,也有利于当地发展相应的产业配套,带动消费、住房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并助力相关产业在当地实现快速崛起,综合利好区域发展。
实际上,为稳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去年5月份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意见》就曾提出,支持加工贸易稳定发展,支持劳动密集型外贸产业在国内梯度转移,研究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相关产业纳入国家鼓励的产业目录,持续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
可以说,政策上释放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倾斜,促进其承接加工贸易的积极信号,客观上也是为了化解因东部沿海地区传统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弱化带来的加工贸易流失。张文忠说,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传统制造业正逐渐退出,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服务业比重将持续升高。